嘉粽源起丨与嘉兴博物馆走进千年前的端午
始于东方
沃土嘉禾
“有机农业”最早起源于东方。
古时,人们劳作耕种时没有农药、化肥与生长调节剂,作物从种植到收割,依靠的是辛勤的劳动人民与自然的风霜雨雪。七千年前,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孕育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代表——马家浜文化。
(马家浜遗址)
作为马家浜文化命名地的嘉兴,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,也是我国稻作驯化、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之一。
(马家浜博物馆江南文化之源浮雕墙)
汉唐以来,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之一,被誉为“天下粮仓”。嘉兴博物馆内 “禾兴之源——史前时期的嘉兴”和“沃土嘉禾——历史时期的嘉兴” 两个基本陈列,梳理了整个嘉兴的发展过程,呈现了嘉兴七千年的稻作文化。
(嘉兴博物馆)
从第一颗粽子诞生开始,手工制作的魅力,也随着历史的车轨,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。
千年文化
联合出品
立家作为嘉兴本土企业,今年端午携手嘉兴博物馆,联合出品“嘉粽源起”有机粽端午礼盒。
礼盒包含12种口味有机粽,就像一日中的十二个时辰。古代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、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、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、独创于世。
昼夜交替复始,动植物长成顺应天时,有机粽,12个才圆满。
遵循自然
健康有机
我们常说,不是所有的粽子都能被称为“有机”。
有机食品原料的选择,至少95%必须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纯天然产品,原料中不得含有农药、兽药残留,水源的采集必须符合有机标准。
立家一直坚持倡导绿色、生态、健康有机的可持续生活,尊重作物生长规律,遵循大自然时令节气,分别在黑龙江、安徽、新疆及嘉兴建立种植基地与养殖基地。
黑土地有机稻田
一块土地如果要耕种有机水稻,需要经历2-3年的沉淀。土壤深处残存的农药、激素与化肥等人工合成药剂,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消耗殆尽,自然的肥力慢慢充盈进每一寸土壤,然后等待种子的入驻。
从播种到收割的六个月,辛勤的人们生物堆肥、手工锄草除虫,从暑热的夏日到秋高气爽的秋天,最终获得满仓健康、无农药的自然饱满谷物。
长白山有机溜达猪
一只人工喂养猪的一生往往只有短暂三个月,而立家所选长白山橡树林中散养有机黑猪,生长期足有一年。
有机猪每天在林子里跑跳,饮泉水,吃天然野生橡果和野菜,充足的运动之下,脂肪渗进肌肉里面,形成肌理分明的“雪花”状。没有人工合成饲料的喂养,后腿肉口感更加细腻,营养自然更加丰富。
云南野生黑松露菌
黑松露的成熟期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之间,且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。
只要阳光、水分或者土壤的酸碱值稍有变化就无法生长,往往一棵树下长出松露,而旁边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另一棵树却不能。
进入采摘季,松露猎人牵上猎犬,带上装备物品踏入山林,去搜寻这种被称为“餐桌上黑钻石”的珍贵菌子。
青藏高原有机牦牛
内蒙古有机燕麦米
承德百年板栗基地
……
来自山川原野的自然食材汇聚于“嘉粽源起”一方礼盒之内,其味之鲜,不一而足。
青绿山水
寻嘉兴在地之美
一座城市所呈现出的文化符号,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在地文化。
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,马家浜文化发源于嘉兴。人们从事农牧渔猎,稻作文明也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。
粽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之一,嘉兴粽子也被称为“粽子之王”。
这座城市几千年的稻作文化底蕴沉睡在嘉兴博物馆内,凝聚于一颗小小的有机粽之中。
“嘉粽源起”端午礼盒选用嘉兴博物馆馆藏文物作主画面,一片青绿山水收于附赠画卷之中,这个端午,立家携手嘉兴博物馆,共同呈现嘉兴在地之美。